在如今这个以身材焦虑为驱动力的社会,女装尺寸缩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普通消费者的吐槽话题,而是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种商业文化现象。诸如“90斤穿L码”、“尺寸小得像宠物服”这样的讨论层出不穷,甚至连明星都躲不过。例如Angelababy在公开场合试穿某品牌裤子失败,让人不禁想问:这些超小码的服装真的是为消费者服务,还是专门用来挑拨我们的“身材不安”情绪?
这股唯小为贵的风潮其实早在2020年就露出苗头。当时大批消费者跑到优衣库试穿童装,并留下了被化妆品染得花花绿绿的衣服,这一“艺术行为”不仅让店员抓狂,还迅速被舆论讨伐。然而,背后却折射出现代女性对小码服装的极度需求和市场的回应。说白了,这些服装尺寸的设置,更像是制造一种“体型焦虑经济”。
而真正把这个趋势推上高潮的,是意大利品牌BM(Brandy Melville),它凭借一贯的小码策略和极其苛刻的设计理念直接定义了一种新型审美。BM的设计说白了就是“三部曲”:短、紧、露。它不仅没想着让大多数人穿得舒适,还专门用一件衣服逼着你往“骨感”靠拢。明星穿它的频率更是高得离谱,简直就像是野生推广大使。杨幂、欧阳娜娜这些名字一出现,哪怕你身高160,体重100,也会忍不住试试能不能挤进一件BM的吊带,哪怕最终的结果是蹲着哭。
BM之外,还有模仿者层出不穷。比如乐华娱乐投资的BF,以及Better Love、Chuu等品牌,这些年轻的新兴商家在明知道其产品质量毫无特别之处的情况下,依然凤舞九天般地扩张。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抓住了消费者“穿一季”“拍几张晒圈图”的心理需求,甚至连价格战都玩出了花。BF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全国爆开2000平方米实体店,这个野心比服装的宽度可实在大多了。
但没想到,同时期的传统快时尚品牌却反而节节败退。ZARA关闭门店的速度堪比它秋冬大促销的标签更换,而H&M更是最惨的那个。但讲真,ZARA和H&M这几年确实很像是保守财团,他们对潮流的嗅觉慢了整整一个时代,每次的设计都让人要么觉得老气,要么觉得某个环节还在偷工减料。
不过话说回来,小码女装看似风光无限,但并非全无挑战。就拿大码女装来说吧,它更像是服装界的可怜孩子,即便杨天真挂网投身淘宝推广,也仅能局限于电商操作。要生产一件好穿的大码衣服需要特殊设计和研发反弹面料,这成本上来了,利润基本就告别。工厂设备不升级,退货率又超高,弄得人都快丧失耐心。不少大码服装品牌还得走五件起批的门槛规则,消费者的选择直接被压制到零。
而倚靠小码潮流带来的那些品牌真的能站稳脚跟吗?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毕竟,这种审美潮流有个公认的规律,就是“昙花一现”。从90年代的露脐打底装,到American Apparel的性感风潮,再到Abercrombie & Fitch如今门可罗雀的门店,都是从风头正劲到悄然谢幕的典型案例。下一次更火的,可能是卖“超宽松裤子”的品牌呢?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的新生代姑娘们已经逐渐摆脱了“别人怎么评价我”的思维束缚。你会发现,她们对穿衣的追求更自由,既可以选择中性化的宽大风,也可以穿得娇俏性感。而正是这种消费思维的转变,才是服装行业最值得深挖的趋势。如果那些品牌能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一味制造焦虑,也许它们能让顾客在试衣时少一些无奈,多一些快乐。
所以问题来了,掏空消费者荷包的商家们,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了:到底是让人们穿出自信,还是永远寄希望于制造焦虑这一招?喜欢“炒流行”的我们,难道真的还愿意当品牌的情绪试验品吗?
专业在线配资炒股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